詹成,詹成圭简介
景顺长城产业趋势混合是什么?
2021年1月13日,景顺长城产业新趋势混合正式发行,该新含喊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是电子工程博士詹成。
基金经理詹成从2011年开始凯陪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具有9年的证券从业经验,超过6年的基金管理经验。
詹成在科技创新、消费升级方面有比较丰富的投研经验,也是业内比较少有的具有实业工作经验的基金经理,从2011年加入景顺长城之后,主要从事通信、房地产、医药等行业的研究。
投资理念上,詹成坚信盯老蠢以确定的产业趋势应对万变的市场,即自上而下选产业,优选处于成长中前期的产业;同时,自下而上选公司,精选最受于产业趋势的公司。强调投资标的估值的稳定性,业绩可预测性,可跟踪性。
其代表作是景顺长城沪港深领先科技,该基金近两年收益率152.6%,同期的业绩比较基准为53.2%。
烟咀上的竹雕是什么
竹刻介绍
竹刻介绍
云南静一号普洱 《石-木》
阅893转02020.08.05关注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竹刻(bamboo carving)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中国竹刻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省市,其中广东南雄以竹根雕著称,湖南邵阳、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以贴黄著称。中国竹刻分竹根雕刻、留青、贴黄等。竹根雕刻是利用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节疤,稍加雕凿即可制成人物或器物。留青是在竹材外表的青色皮层上雕刻花纹。贴黄是将竹材内壁约2毫米的黄色表层,经加工后粘贴在器物上再进行雕刻。
1竹刻艺术简介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精妙绝伦。另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片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可见在唐宋时,中国的竹刻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历毁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为江南竹刻艺术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邻,他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艺术品时,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2竹刻名家
徐秉方
1945 年生于肢罩备江苏武进市,工艺美术家,从小受家庭薰陶,从事竹刻艺术40余载,他的作品在已故父亲徐素白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闷颤报》 《中国文化报》、《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文物世界》、《美术家》等海内外几十家报刊、杂志上介绍。1992年开始,作品进入佳士得、苏富比拍卖。中央电视台和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相继播放了他的专题片《海内留青第一家》。1994年他被轻工业部国史办编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一书,1996年由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徐秉方竹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2004年出版发行了《竹刻留青第一家:徐氏父女竹刻鉴赏》、《徐秉方刻竹人生》二书,并已载入世界名人录。
徐秉言
徐秉言,1942年生,江苏常州人,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竹工艺大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其父徐素白先生为中国著名竹刻大师,徐秉言自幼随父学习竹刻并师从国画大师唐云学习中国画,继承和发展了家学,又独创了红木、紫檀木浅刻,在
大写意表现手法上有突破,作品生动传神。
徐秉言的竹木雕刻作品,曾在《中国收藏》、《中国文物世界》、《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纸、书刊上发表,并由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等拍摄专题片播放,深得好评。1995年徐秉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被国际竹藤组
织和中国竹产品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竹工艺大师称号。
2003 年11月徐秉言携留青竹刻和红木浅刻作品参展“中法文化年法国巴黎艺术展”;2005年6月又参展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世界博览会”;2006年7月应邀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第26届国际艺术展览会。期间,除亲自演示雕刻技艺外还多次作了中国竹木雕刻艺术的专题讲座,为中国艺术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中国竹刻艺术魅力,让世界感悟中国做出了贡献。
范遥青
范遥青,男,六十岁,江苏常州雕庄乡人。受父亲影响,范遥青从小善做鸟笼,雕刻,并对竹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七十年代初,得到著名竹刻家白士风老先生的指导。
中国国宝级古董鉴赏家,竹刻评论权威王世襄慧眼识珠,发现了范遥青,并亲自将他推向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臻成熟,范遥青的作品渐渐走出国门,登上了美、英等国的艺术殿堂。美国的艺术评论家看到范遥青的作品《仕女图》后,说:“从这件作品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东方美。”
1985年,老作家李一氓先生看了范遥青的作品,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论道:“刻画极精,神采焕然,精到之处不比明清两代的竹刻名家差,甚至不管怎么说,可能还比他们好……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竹雕家。”
艺术贵在创新。范遥青在继承前人留青刻法技艺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大胆探索,成功地运用了陷地刻与留青结合及竹根体雕等表现手法,从而赋予了古老竹刻艺术新的生命力,1995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范遥青“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范遥青的竹刻作品也成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被许多香港、台湾收藏家收藏,并被收入各种权威的竹刻专著中。如:《竹刻鉴赏》(王世襄编著)、《锦灰堆》(王世襄编著)、《中国竹刻》(美国)、《留青竹刻集》(汞进梁编著)等竹刻专著都用大量的篇幅,对范遥青的作品进行了专门介绍。
3竹刻技法
阳纹砂地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竹刻技法之一。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竹刻技法之一。
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4竹刻价值
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由于文人的喜爱和使用,将它推向市场。文人一开始不是以市场为目的,而是为自己欣赏、把玩。但文人是社会的一个标杆,由于文人的推动,就有了社会的追求,进入了市场。在题材上,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怀。文人讲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中国画非常相似。由于竹雕艺术的成功,深刻地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些贵重材料的雕刻,它们都有仿竹器的倾向。
竹刻艺术品因它的局限性,其数量尤其是精品较书画少得多,因而它的收藏价值颇高。在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均有明清时代的竹刻代表作收藏。竹刻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清竹雕先后在港台及海外市场形成了收藏热潮,其行情发展遂影响到中国内陆收藏市场。竹刻艺术走向市场后,海内外大型拍卖会屡屡创下竹刻艺术品拍卖成交的高纪录。
竹刻器物虽是杂项里的一个较小门类,但整体的拍卖成交率很高。数据显示,1994年到2004年9月,有资料可查证的拍出的竹刻类拍品约700件,总成交额超过3000万元,成交率达47%。而中国嘉德在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中推出的14件竹刻器100%成交,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十年来竹刻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如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元成交,清竹根雕采药老僧以57.2万元成交,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以110万元成交。
竹刻虽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竹刻光传统手法就有透雕、浮雕、圆雕等,创作者不仅要有绘画、书法等功底,还要练就娴熟的刀功手法,对综合素养要求极高。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家辈出,风格独特。因此对后来的藏家来说,明末至清乾隆期间的竹刻作品最为珍贵。
在明清竹刻中,凡是有历代名家艺人刻款的,更是价超同辈。其中,竹刻笔筒尤其身价不凡,超百万元成交的往往是这类作品。2002年秋,香港佳士得推出康熙竹刻留青山水人物图笔筒(高12cm),上有张希黄款,以159万元成交。香港苏富比2004年秋拍推出的清初竹刻高士登山图“蜀道难”题诗笔筒(高13cm),上有促谦款,成交价达166万元。同时推出的清十八世纪竹刻瀑布图笔筒(高14cm),上有周芷岩制款,成交价155万元。2005年春,香港佳士得一件清代竹刻名家顾珏的竹刻笔筒,更是拍出了1045万港币的高价。
当然,现代名家的竹刻作品也身价不菲,其中尤以徐素白、徐秉方父子的留青竹刻最为“抢手”。在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中,徐素白刻江寒汀画月季草虫笔筒,成交价为9.68万元。上海信仁2004年秋拍推出的现代徐秉方留青竹刻远山松壑图插屏,最后成交价达31.9万元。同时推出的徐秉方留青竹刻五荷图插屏(高21.2cm)、留青竹刻柳荫八哥图臂搁(长34cm),成交价分别达到24.7万元和17万元。
5竹刻品种
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此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亦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第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色泽近似琥珀,历年越久,竹肌颜色越红,图案部分就越突出,如经常把玩摩挲,则光滑如脂,温润如玉。
留青竹刻始于唐代,到明代后期,竹刻艺术家张希黄发展了前人的刻法,使留青竹刻突破了以往图案形式,达到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兼备的境界。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现藏于美国波斯顿美术博物馆的“山水楼阁笔筒”,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清代竹刻艺术家在继承明代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留青竹刻更注重书画艺术的效果,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徐素白,字根泉,号晓钟,自幼喜爱刻竹,后以此为专业,表现手法巧妙,刻法精细入微,生动传神,特别在表现花鸟、草虫方面有较大的创造。他创作的蜻蜓、蝉、蝴蝶、小鸟等,都有独特的表现手法。支慈庵能在扇骨上留青刻蝇头小字,用留青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绘画也很精巧。张韧之是少有的女竹刻艺术家,她巧妙地利用了竹青最表面的一层来表现景物的近处和亮光部分,在露出的竹肌上又深刻一层表现远景,使作品更富有立体感。
江浙地区盛产毛竹,竹刻资源丰富,而留青竹刻取材仍是极严格的。必须在秋冬时节入山,选伐4年至5年生的毛竹,要求表皮平整,节长无斑。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根据制作器具需要,锯断或劈开刨花擦去竹面油腻,在日光下晒一星期,再放置室内通风处架空阴干。
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然后在竹面上打好画稿,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操刀。留青竹刻很讲究用刀,雕刻刀以弹簧钢制成,风格不同,用刀也有区别;用于切边线,用斜口刀;铲去空白处,用平口刀;刻留青部分,用平口、圆口刀;刻划毛发之类,用槽刀。刻划蜻蜓之类的薄翼,则要把翼筋凸出,薄膜处用圆刀铲去竹青的十分之七,利用色泽和雕刻深浅的对比,充分表现薄翼透明的质感。如留青竹刻艺术家徐素白
詹成为什么去中山大学
待遇好。詹成,男,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腊滚腊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轮滑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秘书长,其备悔中中山大学的工资要比广州外国语学校的工资要高,待遇更好,所以区中山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景顺长城产业趋势是什么?
景顺长城产业趋势是科技创新行业。
在科技创新产业趋势中,景顺长城主要看好光伏行漏、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新传媒、 5G、信息化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在消费升级产业趋势中,主要看好医药、互联网消费、酒精类饮料、教育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港股、A股两地配置,优势互补。
新基金可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标的,实现A股、港股优势互补。
众所周知,港股中包含优质子行业龙头中资科技公司,如国内互联网及软件、新能源及光伏、智能制造等。这些公司选择在港股上市,A股投资者难以直接投资。另外,港股还包含A股市场稀缺的和产业趋势主题高度相关的香港地区和外资公司,对A股形成较好的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2019年以来A股连续两年“飘红”,相较而言港股表现落后,投资性价比较高。目前无论从横向比较(与全球主要指数估值对比)还是从纵向比较(与过去十年估值水平对比),港股估值都不算贵。
景顺长城产业投资科技创新产业的理由:
景顺长城产业对于新能源产业有信心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碳中和"的目标。杨锐文认为,"碳中和"不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一次能源的低成本转型。
这意味着,"碳中和"更多将会从发电侧和应用侧节能转型角度入手;二是电动智能汽车的产业革命。
杨锐文认为,与以往的产业革命不一样,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在起步阶段就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不仅有完整扒带肢的产业链,还有足够大的规模,全球的汽车品牌春世基本上都在中国寻找供应商。
宋代的竹刻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到宋代时,竹雕艺术出现了一些较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念消乎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
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仔悉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田园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
竹子岁寒而不凋,文人喻为坚忍不拔;竹子身姿挺拔,文人喻为刚正不阿;竹子通身有节,文人喻为气节贞操坚毅;竹子中空,文人喻为虚怀若谷;竹子枝叶婆娑桥拍,迎风摇曳,文人喻为清雅潇洒,君子之风;竹子节节向上,文人喻为壮志凌云;竹子剖开后,条分缕析,编成各种用具,文人喻为无私献身……这些都是当时文人不遗余力咏竹的渊源所在。
同时,宋元时期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
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期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
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其雕艺之高、做工之细、构思之妙,堪称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影响深远。
宋代的竹刻,实物中的代表作是宁夏“西夏八号陵”发现的《人物花园景》竹雕残片,用浮雕法刻人物,后面衬有用阴刻法雕刻的花园景物。
历代文人墨客是怎么颂竹画竹的?
在古代,不仅春风得意的官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就是那些落魄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山野、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喻兄拿。
在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是层出不穷。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并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因禅型此,古往今来,竹子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如醉如痴。许多人为了追求清风竹下“清、幽、寒、静”的独特意境,常常置身于绿竹依依的幽雅环境中谈艺论道,以达到他们超凡脱俗的禅境和欣悦无比的审美情趣。
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7位名士信奉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崇尚自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他们这种藐视名利的主张引起了当时皇家的不满。
为了洁身自保,这7位名士经常隐身于竹林之中,弹琴吟诗,借酒佯狂。遁隐竹林之中的他们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喻,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这“竹林七贤”对后代文人的言行举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
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有为了看一眼秀丽挺拔的竹子而跋山涉水、不远万里的人,有种十顷竹林居住在其中的人,也有乐此不疲整日吟咏诗词赞美竹子的人。爱竹的诗人有很多,比如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人。其中,王徽之的喜爱之情最溢于言表。
王徽之将竹子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连一日不见都觉得难以忍受。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我国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南朝刘宋时期的戴凯之所著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在唐代时,竹刻技艺及作品与当时的金银镂錾、石刻线雕同样珍贵高雅,并已出现“留青”的刻法。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绿叶等开始被更多人注意,并逐渐演化成为文人士大夫们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画竹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说从三国时期的关羽就开始贺尘猜画竹,也有人说唐代的著名诗人与画家王维是画竹的始祖,难以定论。不过,在中晚唐时期,竹已成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并涌现了一批画竹名家,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萧悦就是其中之一。萧悦曾将自己所作的十五竿竹的画作送给白居易,白居易回了一首《画竹歌》谢他。
在宋代的时候,竹刻名家辈出,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著作《清秘藏》记载说,宋高宗时的竹刻大师詹成,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等,纤毫俱备,精妙绝伦。
总之,从五代以后,画竹渐成风气,历代画竹名家人才辈出,如五代的黄筌、徐熙、李颇,后来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清代的郑板桥等,都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詹成和詹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