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马老子伦理,神马老子伦理电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论文关键词:老子 生态伦理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论文摘要: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使人类自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中国先秦道家思想中,老子从独特的角度思考天人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足者富等朴治的生态伦理观思想,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似万物之宗,是天地万物赖以产生的本根。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的,故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4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的本源,不仅派生了万物,也派生出人这种具有能动性的动物,人和万物在道生万物上是没有区别的,也不比物高级。因此,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如何看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观的基础。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之本源的“道”无偏无私,把自己普遍赋予天地万物。既不偏爱一些事物也不轻贱另一些事物。万物察受了“道”而成为自己一类,都有自己的生命、本质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众生平等正者,无贵无贱。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具有比物高的地位。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尊重自然万物,尊重一切生命,不要“我”观物,贵己而贱物,而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老子没有把人理解为天地间最贵者,而是把人视为与自然同等重要的。真正的人是体认到天人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并领悟自己的天性的人,而不是宰制自然的人,人事自然的人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我冥一。按照张岱年先生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比较深刻的含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此,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所以,珍视众生,保护人类周围的环境,与自然平等而和谐相处,就成为人类行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决定了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原则、态度和行为。天地自然,人亦自然;天道自然,人道无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自然无为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11章》自然而然。人应当法自然,功成而不居,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不能。可见“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认为人应当按照自然法则而施为,这也是现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无为的解释:“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的意举桥薯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只有顺从自然,不违反自然,才能有所作为。所以顺应自然也就成为人的一种本质的规定性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原则。
二、“知足”、“知止”的生态观
人对自然的索求是要有限度的,无止尽的开发和滥用必然导致人类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知足者富”。《老子·第33章》强调在利用天地万物时须遵守自然界的界限,否则就会带来危险和灾祸。因此,人类必须摈弃自我中心,限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可以长久而持续发展。
“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超出此限,则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发展。现代人的贪欲之心像溪壑一样难填,永无止尽地滥用自然资源,聚敛财富,就如往盛水器中倒水一样,如果水倒的过满,不但水要溢出,而且盛水器也会倾覆,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可消耐而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持而盈之,不如甚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9章》如果贪慕权位利禄,过分追逐名利权势,富贵而骄,会招来祸患,最终导致自身生存条件的恶化,人类也会自取灭亡。“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老子·第24章》如果说“知足”是对欲望之心无限贪欲的制止,那么“知止”就是对贪求行为的制止。人如果能内心知足,自然就不会再劳心伤神的去探求,因此可以不会再损伤身心,如此自可保寿。人如果能外行知止,就不会再去踏危犯难甘冒丧失生命的危险,如此自可全生。人如果能保寿全生,自会久存而终天命,也就是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进一步讲,内心知足对止欲来说,是釜底抽薪的办法。人只有内心能知足,才会彻底止欲。只有内心知足的人才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故曰:“知足者富”。不知足是不合乎道的德性的,因为道的德性就是知足而无争无求。“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第46章》在知足的心态下,人类会更合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理性地估量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更加明晰人与自然无孰贵孰贱。
三、老子朴治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虽然没有像生态哲学家那样谈论生态问题,但其关于天人平等,万物均齐,顺应自然等思想确实可培育人的环境意识。正如傅伟勋先生所说:“道家的齐物智慧,不但求得人与人间的究竟平等,也要求万物的究竟平等”。从环境伦理的科学基础层来讲,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的道家中老子思想的关注超过了对东方传统中的任何一种思想的重视,对西方环境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深层生态学的倡导者乔治.塞中斯,还把美国环境运动的精神祖先缪尔称为“西方道家”,而格罗伊则把东方的自然观范式当作拯救自然的唯一希望。当代环保主义者、深层生态学者、生态女权主义者都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综上所述,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给予了当今的人类以巨大的启迪,对其环保思想进行挖掘、弘扬,不但可以为当代环保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和加强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人与社会的道德伦理需求是什么? 孔子和老子的道德伦理是什么?
孔子的伦理思想
忠
忠是孔子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忠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一个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人们一提到忠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并将其归罪于孔子,其实这并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论语》中共出现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单独出现十一次,与“恕”合作“忠恕”出现一次,与“信”合作“忠信”出现六次。就其内容看,分别回答了关于从政、待友、处世、事君、修养、治民等问题,大都属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围。而把这些属于人际关蚂局系处理方面的语句进行分类,最为突出的还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类,它们分别属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交友〕朋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将忠列为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原则,这是孔子对其前忠内容的扩大。在关于忠的谈论中,最多的是关于交友的。孔子直接谈论交友的有七章(内一章重复),涉及到待友的原则、择友的标准、待友的方法,内容是很丰富的。
朋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并称为五伦,列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五伦中,朋友关系是最不稳定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有血缘的纽带来维系,夫妇关系有爱情的纽带来维系,君臣关系有禄位的纽带来维系,而维系朋友关系既没有血缘的、情感的纽带,也没有政治的纽带可资借助,孔子认为朋友关系只能依靠忠信来维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视作待友的基本原则,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关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尽心竭力,真诚专一。“与人忠”被孔子当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仁”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对朋友的过失应该批评指正,“忠焉,能无诲乎?”(《宪问》)但这种批评应该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对朋友忠心劝告,好好引导,如忠言逆耳,朋友听不进去,就应及时停止,不应自取其辱,“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唠叨不休,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伤了和气,被朋友所疏远。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内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则的真谛的。。
〔治民〕治民属于官民关系,官民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在关于忠的论述中,提到官民关系的只有两章。
季康子问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
这两章的“忠”也属于两种类型,前者讲治民者怎样才能使人民忠,后者讲治民者要忠。实际上,这两章都是对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诚,但要人民忠诚,治民者必须从自身做起,要孝顺长上,慈爱幼小,当官勤勤恳恳,执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属于君臣关系,君臣关系是一种被注入政治伦理的特殊的人际关系。但它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国君是国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务国家。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客体君位于主导地位,主体臣位于从属地位。
在关于忠的论述中,孔子对事君论述的非常少,仅有一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对春秋中期以来忠君思想的继承,但它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所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君使臣以礼”,将臣子单方面的忠君义务修正为君臣双方互有条件的义务。“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礼”,国君只有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国君不依礼使用臣子,那么臣子也没有必要去闷源让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用道义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干脆辞职不干。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鲁国国君没有依礼向大夫们分送祭祀的膰肉时,孔子毫不恋栈,毅然挂冠而去。在《论语》中,孔子还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则,要“事君尽礼”(《八佾》),“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以礼裂卖事君,君主做坏事,绝不能顺从;对国君的不良行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阳奉阴违地欺骗他,而要当面劝谏他、触犯他。
经过孔子的发展,忠由利民、利国、利公、利君的单纯政治伦理扩展到利他的社会伦理,由处理人与集体的关系准则扩展到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
要想真正发挥忠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忠君的问题。
东汉时,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关系被僵化成“君为臣纲”,忠君思想从此强化了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将孔子当作“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封建专制主义的祖师爷而大加挞伐,其实,这是不公正的。
孔子论忠主要是指朋友关系,虽然孔子也谈了忠君问题,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事君的论述、评价来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没有后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管仲不仅没有以身尽忠,反而为齐桓公效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像管仲这样一位“贰臣”,不仅没有受到孔子的指责,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被推举许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没有后世儒家所强调的“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商汤、周武王分别推翻了残暴的夏桀、商纣,孔子不但没有非议这种“弑君”行为,反而称赞他们为君子,在《论语》中称赞商汤举伊尹的行为,称赞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没有后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赞成推翻残暴的君主。后人将“君为臣纲”的始作俑者强指为孔子是毫无道理的。
其实,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义,是利国、利公、利他意义的转化,将利国、利公、利他的对象限定为国君一个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界定为与国君一人的关系。在历史上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忠君就是爱国。
老子
1、宇宙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价值观
无、道、德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衍生,而「有」从「无」所衍生,天下万物均起於「有」而终於「无」。
老子言「道」,尝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於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於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又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故谓:「无状之状,无物之泉。」只能用「道」来代表,亦可勉强称为「大」。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於「道」,故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家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养,避免犯过。
守柔
老子言「守柔」,尝谓:「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3、政治观
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善为下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
4、知识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家伦理思想
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消极无为的人生哲学和“超善恶”的道德学说。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周,主张“为我”的杨朱和主张“情欲寡浅”的稷下﹑黄老之学,属于这种伦理思想的支派。
老﹑庄认为,无为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人应该以“道”为法,清静无为,朴素自然,保持无知﹑无欲﹑无争的状态,这是人性之“常然”。达到并保持这种境界,就是与“道”合一,也就做到了“体道”。世俗的所谓仁余迹﹑义﹑孝﹑慈等道德法则和规范,不过是废弃“大道”,丧失“素朴”的结果。因为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会“撄人之心”,“逆物之情”,诱使人们追名逐利。尤其是礼这一规范,更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结果和表现。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慧毁轿义”,“绝巧去利”,每日减损知识和欲望,而“复归于婴儿”。庄周则把仁义之端﹑善恶之别﹑是非之辩以及生死利害等一切现实矛盾都看成是人生的桎梏,并用相对主义论证其虚幻性。他追求一种个性绝对自由的人生理想,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神秘的“体道”工夫,使人们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是非好恶之情,忘利害之端,超出善恶之境,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前肆神秘精神境界。
在道家的伦理思想中,还包含着保全自身的处世方法。老子主张懦弱谦下,提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认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周提出,人应该“无所可用”以成己之“大用”。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道家伦理思想源远流长,法家曾受其影响,汉初黄老学和魏晋玄学中的伦理思想更是它的直接发展。后来,它又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融入宋明理学中,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伦理思想的支柱之一。它对仁义等封建道德规范所作的批判,对“至德”之世的幻想,特别是庄周所阐发的那种追求个人自由的愿望等等内容,为后来各代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失意者所吸取,对人民群众起了思想上的腐蚀作用。
儒家道家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什么的生存主张?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凸显,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虽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可供借鉴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
现今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已成为“显学”,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以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学。学界把经典文本挖掘陵肆和代表人物分析作为研究的重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基于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他们或从儒、道、佛中一家进行研究,或就其中某一方面思想进行挖掘和比照,缺乏对儒、道、佛三家生态思想的整体把握和比较研究。
儒家生态伦理观。儒家认为万物莫贵于人,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儒家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以“功利”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它是以“仁爱”作为出发点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贯通的,人类社会的“仁爱”原则可以扩展到天地万物之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按照亲疏远近关系把“仁爱”由双亲及人类、由人类及禽兽、由禽兽及草木、由草木及瓦石。同时,人作为“天地之心”,要“民胞物与”,即肩负起对万物的责任,用仁爱之心使万物各得其所,使“天下归仁”。否则,若自然界受到损害,人也会有切肤之痛。儒家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坚持“人为贵”的立场上,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这对于转变近代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大的价值。
道家生态伦理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认为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与万物一样都是由道创生、蓄道之德,与万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万物的特殊价值,“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而人不能主宰万物,为自然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誉汪掘法道,道法自然”,人只能顺从事物本性,遵循自然法则,尊重他人和动植物的独特价值,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人为的干预和破坏,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道家“四大皆贵”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于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极具启发意义。物理学家F·卡普拉高度评价了道家生态伦理学:“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庆核 佛教生态伦理观。佛教认为众生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世间万物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同时,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人既要尊重有情的众生,还应尊重无情的草木的内在价值。佛教生态观有助于扭转近代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两分的思维模式,抑制人类自我欲望的过度膨胀,培养善待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文明。
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其万物一体、顺应自然、重生爱物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但是,它毕竟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只有在结合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吸收生态伦理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积极无为的人生哲学和“超善恶”的道德学说。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周,主张“为我”的杨朱和主张“情欲寡浅”的稷下、黄老之学,属于这种伦理思想的支派。
中文名道家伦理思想提出者老子和庄周提出时间先秦时期支 派黄老之学\情欲寡浅
目录
1 正文
2 影响
正文编辑
老、庄认为,无为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人应该以“道”为法,清静无为,朴素自然,保持无知、无欲、无争的状态,这是人性之“常然”。达到并保持这种境界,就是与“道”合一,也就做到了“体道”。世俗的所谓仁、义、孝、慈等道德法则和规范,不过是废弃“大道”,丧失“素朴”的结果。因为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会“撄人之心”,“逆物之情”,诱使人们追名逐利。尤其是礼这一规范,更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结果和表现。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去利”,每日减损知识和俗望,而“复归于婴儿”。庄周则把仁义之端、善恶之别、是非之辩以及生死利害等一切现实矛盾都看成是人生的桎梏,并用相对主义论证其虚幻性。他追求一种个性绝对自由的人生理想,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等神秘的“体道”工夫,使人们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是非好恶之情,忘利害之端,超出善恶之境,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神秘精神境界。
在道家的伦理思想中,还包含着保全自身的处世方法。老子主张懦弱谦下,提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认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周提出,人应该“无所可用”以成已之“大用”。他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影响编辑
道家伦理思想源远流长,法家曾受其影响,汉初黄老学和魏晋玄学中的伦理思想更是它的直接发展。后来,它又作为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融入宋明理学中,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伦理思想的支柱之一。它对仁义等封建道德规范所作的批判,对“至德”之世的幻想,特别是庄周所阐发的那种追求个人自由的愿望等等内容,为后来各代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失意者所吸取,对人民群众起了思想上的腐蚀作用。
[求]在老子所说的所有的话中,哪一句最富有哲理性?
[求]在老子所说的所有的话中,哪一句最富有哲理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杜甫最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诗
楼主,岩皮你好。杜甫是诗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无法从中挑出你说的最,不过,我给你挑几个人尽皆知的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vitas说过的最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话是哪句?
“你们好棒!”
点评——简洁,大方,哪儿都适用!简单,发音不复杂。最哲理的是:没说哪儿棒,让人有思考的余地。
2010年最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是什么
神马都是浮云,都是浮云啊
2010最富有哲理性的文章有哪些?
:blog.sina../ocold
全在里面了
《珍珠鸟》文中的最富有哲理性的话是什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信赖,就是互相信任,施予他人信任,他人便会对你多一份信任与尊重,同时,你也会收获一份快乐,反过来,别人给你一份信任,你定会为这份信任而自豪,也会感激别人。如此回圈,一个彼此信任,彼此快乐的美好境界就被创造出来了。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信赖,往往能够减少分歧,勇于合作,加深彼此之间的默契,创造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人生境界.
最主要的,信赖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它能给人信心,催人奋进,使人的能量放大。
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话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熟悉的地方有陷阱
最富有哲理的话
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类别:人生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类别:人生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类别:事业
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类别:修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类别:科学
内容丰富的言游枣绝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 类别:道德
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类别:人生
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类别:青年
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类别:友情
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 类别:智慧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时间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类别:人生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类别:思想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类别:事业
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类别:人生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类别:人生
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 类别:智慧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神姿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类别:思想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 类别:成功
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类别:节约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类别:事业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类别:时间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类别:教育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类别:人生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类别:成功
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类别:失败
金钱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碍;因财富之于品德,正如军队与辎重一样,没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 类别:人生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类别:人生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影响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青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是崇高的。 类别:事业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类别:修养
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类别:人生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类别:真理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类别:教育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类别:道德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类别:工作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类别:友谊
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类别:时间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类别:道德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类别:修养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类别:人生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类别:人生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 类别:友谊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类别:人生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结局是不幸的。 类别:智慧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类别:真理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类别:读书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类别:思想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类别:读书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类别:人生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类别:青年
金钱像肥田料,如不散布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类别:人生
爱情就像银行里存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就像补充收入;容忍对方缺点,这是节制支出。所谓永恒的爱,是从红颜爱到白发,从花开爱到花残。 类别:爱情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类别:修养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类别:人生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类别:真理
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类别:人生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类别:人生
没有可倾心相谈的知交的人们,是个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 类别:友谊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类别:时间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类别:真理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类别:学习
当命运微笑时,我也笑着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 类别:人生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炼金术所要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 类别:人生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类别:科学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类别:人生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类别:智慧
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 类别:智慧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时间
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 类别:人生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类别:科学
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持聪明。 类别:爱情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类别:智慧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类别:人生
由智慧所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本性。 类别:人生
誓言是否有效,必须视发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发生力量。 类别:人生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类别:人生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类别:人生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 类别:道德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事业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类别:道德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类别:友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类别:修养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类别:爱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氾滥。 类别:真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类别:人生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类别:读书
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 类别:科学
在富人的想像里,财富是一座坚强的堡垒。 类别:人生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类别:读书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类别:事业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类别:人生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类别:人生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类别:修养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类别:教育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类别:修养
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 类别:人生
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类别:真理
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类别:人生
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 类别:友情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类别:时间
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类别:友情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类别:友谊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 类别:人生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类别:节约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类别:友情
我们的语言,不妨直爽,但不可粗暴骄傲;有时也应当说几句婉转的话,但切忌虚伪轻浮与油滑。 类别:人生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类别:友谊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 类别:友谊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类别:真理
除了一个知心挚友以外,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治疗心病。 类别:友谊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类别:人生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类别:修养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类别:智慧
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类别:时间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类别:友情
只有对于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 类别:友谊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无拘无束。 类别:人生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类别:智慧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
陶渊明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是哪一句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诗眼”,就是“心远地自偏”。在课文中有明确交代。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陶渊明《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饮酒·其五》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陶渊明《饮酒·其五》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 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轿指谈“道”,什么是“德”,要如何做到“道”和“德”。而它的主旨思想闭碰又是“道法自然”。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二期思想又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而且他的思想在很多地方让孔子都不得不佩服,曾经孔子还特地就某个问题去询问老子,让老子为他答疑解惑。而老子也是道家的创始人。上面我们说到老子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理性,而《道德经》这本书就是老子所写的,所以《道德经》是老子的一本哲学著作。
老子将自己毕生所领悟到的思想都写于这本《道德经》之中,《道德经》代表着老子的主要思想。上面我们说到《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要如何做到“道”和“德”。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这个。在《道德经》中,“道”是指一个人修道的方法,具体来说又是指一个人修道要符合规律,这个规律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宇宙有规律,自然也是有规律的。
而“德”则是说我们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的,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道和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德,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主旨思想是“道法自然”,这个主要说的还是遵循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其主要想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做法。
道和法本应该就这样发展,不随便干预,也就是“无为”,所以在《道德经》中,它鼓励君主“无为”,不要对国家,社会,百姓过多的干预,因为社会的发展逗春是有规律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关于神马老子伦理和神马老子伦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