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你认为最好看的电视剧有哪些?

时间:2023年05月29日 阅读: 54
  1.《山海情》:人民美学与诗意抒情   2.《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为逝者努力奔跑   3.《性爱自修室 第三季》:是性教育,更是成长教育   4.《致...

  1.《山海情》:人民美学与诗意抒情

  2.《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为逝者努力奔跑

  3.《性爱自修室 第三季》:是性教育,更是成长教育

  4.《致命女人 第二季》:自我成全的冒险史

  5.《这是罪》:疾病隐喻下的伦敦酷儿

  

  在我看来,《山海情》的魅力主要来自于影像本身所呈现出的“人民美学”。编导在描摹现实的过程里,也在进行着抒情的诗意表达。也正是在诗意的叙事里,“闽宁镇”和这里的人们变得愈发具体,从而使“山海情”引起了“共情”。

  

  在以往有关讨论“生与死”的故事里,主角往往是中老年人。但是在《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这部作品里,遗物整理师们主要由三位年轻人来担任。当然,透过这份“新意”,仍然可以发现一个常见的叙事传统——他们内心深处都有关于生与死的心结。

  每一次主人公拼尽全力去实现逝者未能实现的心愿的时候,我都想跟着他一起奔跑。与此同时,叔侄之间的关系变化以及三个年轻人之间的互动也为全剧增添了笑与泪。

  

  尽管名为“Sex Education”,但是编导的“野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此。当然,从第一季开始,这份“野心”便是“初露端倪”,等到了这一季里Otis和Maeve的“诊所”关闭,便可谓是“明目张胆”。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季既延续了前两季讲述性教育的“传统”,也正式地开始展示一份关于成长的教育。而这份“成长的烦恼”也不仅仅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也同样困扰着成年人。

  结合着整个三季来看,《性爱自修室》给我的一个惊喜在于,编导没有“刻意”地去“维持”Otis和Maeve的“主角”身份,而是尽可能多得展示每一个角色的世界,使整个故事的叙事维度更为多元化——与故事想要探讨的主题“不谋而合”。

  

  相比于第一季的惊艳和有口皆碑,《致命女人 第二季》则是褒贬不一。无疑,遭到“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对而言,主角Alma有点儿“不可爱”。但在我看来,正是这份“不完美”和“不可爱”,恰恰使得第二季“逃脱”了第一季的叙事策略。

  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双女主”的故事,但是实际上,却是Alma给予自我成全的一段“冒险史”。在长期被凝视与被规训之后,她厌倦了这样的生活。这一次,由她来说“不”。

  

  电视剧《这是罪》既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伦敦酷儿群体生活的展演,也是对于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代表作之一《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的重演。

  尽管在今天已经有了很多部讲述“费城故事”的影视作品,但是电视剧《这是罪》仍然以其尖锐深刻的叙事使之脱颖而出。既不追求刻意的“和解”,也不去做所谓的“粉饰”,而是用一份冷静和客观,讲述了由于疾病而遭受污名的酷儿群体的不易和艰难处境。

  在奄奄一息之际,主人公想活下去,但是他的父母却无法承受所谓的世俗的眼光,而断绝了他求生的机会与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编导还借由主人公的经历来刻画出伦敦和“小城市”之间的差异感,从而进一步完成了故事里“伦敦”形象的塑造。

  他们的嘶吼与据理力争,只是想让这个世界明白,这不是罪。

  张雍

  2021年12月9日

  2021年里,看了不少剧,但是能坚持看完的剧有《叛逆者》、《扫黑风暴》、《突围》,正在播的《对手》应该也会看完。其他的都中间弃剧了。

  对于电视剧来说,一个好剧本真的是至关重要。好剧本是电视剧成功的最主要基础。当然剧本好,也得最后能够保留完整的。像《突围》,剪辑的痕迹比比皆是,已经严重到影响观看的程度。明明是很好的一个题材,剧本看起来也是准备的非常扎实,可惜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却不够完美。

  而好的演员是可以创作出有魅力的角色,通过角色将观众留下的。比如正在看的这个剧《对手》。

  虽然我不是间谍,也没做过间谍的工作。但是我也看过市场部的同事客户打交道。想跟客户搞好关系,让他透点内部情报出来,完全可以通过跟客户吃吃饭,陪他逛逛超市,帮他辅导孩子做作业,甚至可以跟客户一起搭伴搞科研、发专利……反正不至于像丁美兮那样,完全只靠陪人上床来搞情报。

  但是李唐、丁美希、段迎九,还有林彧等一众大龄配角,这些中年演员是真的不错。很难得,这个剧里面所有中年演员我都非常喜欢,我愿意为了看他们的表演把这部剧看完。

  而《叛逆者》是在结尾时,我哭的最夸张的一个电视剧。6月份播完至今,我只是偶尔会刷一些片段,但没有再从头到尾的完整重看过,因为太沉重了。朱一龙的表演又太过于让人共情,我没有办法再次完整的跟他一起去走一遍林楠笙的13年。或许,等我把这个故事忘记的差不多之后,我会去完整的重看一次。

  简单聊一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前者在历史的烟尘里,用信念和热血书写几代人的精神脊梁;

  后者在沙洲的粗粝中,用汗水将荒滩戈壁变为塞上江南。

  一个是宏观视角的纵向长歌,如敲响黄钟大吕、字字珠玑;

  一个是微观切口的喜怒哀乐,如柴米油盐、纵贯人间温饱。

  

  《觉醒年代》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展示众人熟知的历史名人”,让教科书里的人物、有血有肉走向观众心间,让遥远的口号变得贴近、热血燃烧;

  《山海情》面对的困境是“如何把任务剧作变成自己的倾诉和表达”,不是空洞的标杆形象,而让人体会到切肤的困难和真挚的喜悦。

  这两部主旋律正剧,从不同角度打破以往“年轻人不爱看”的误解壁垒,摈弃说教模式,用丰富的呈现手法和扎实的剧作肌理,解锁属于这一代观众的主旋律精品红色剧作“新纪元”。

  

  一甜一苦,一个聚焦情感状态、一个描摹生存困境,虽然基色不同、调性迥异,但都有细腻观察、生动描绘、诚恳表达。

  陈正道导演团队在《摩天大楼》一年之后,带来了一部画风大变的《爱很美味》,闺蜜三人团清晰对应不同类型的女生,角色设定典型、个性特色鲜明。

  

  微妙之处,是对情爱中你来我往、你进我退等等怦然心动时刻,呈现鲜香火辣却又清甜可口;

  不避讳情爱中的欲望,也不回避饮食男女复杂关系中的算计。

  节奏轻快、故事讨喜,夜店大戏名场面等诸多瞬间都让人期待第二季。

  

  《我在他乡挺好的》像是一曲异乡打工人心酸实录。大到租房被赶走、小到打车要排队等几百号人,困窘如喋喋不休永无止境的催婚、温暖如母亲深夜发来的“打车”红包,都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如果说《觉醒年代》《山海情》中的精神感召力,像是矗立远方的灯塔,光芒万丈穿破艰难险阻和谜雾,让人心生憧憬和向往;那么《爱很美味》《我在他乡挺好的》则像是深夜下班归家路边的一杯热饮,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温度就在掌心,有熟悉的温暖小确“悲”小确幸。

  

  对比上一届迷雾剧场《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盛况,新一届迷雾剧场显然难以为继。

  从某种意义上说,2021或许是刑侦剧的“小年”;

  要么不够出圈,要么有热度但亮点槽点齐飞,要么占“类型红利”、靠同行衬托、名实难副。

  

  《扫黑风暴》延续着《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等一系列剧作最为内核的天字一号要义,“民生”。

  在黑色势力和小民生息的两极对立中,披上刑侦故事外衣,或者通过本格推理模式,来解锁善恶终将有报的朴素正义感。

  纵使故事节奏上、逻辑闭环上的疏漏越来越多,也依旧能保持可观的热度。

  

  这古老的故事形态一直流传至今,模样千变万化,本质始终是看这朗朗乾坤昭昭日月、邪不压正、为民除害,贪官污吏终将被打倒的朴素正义需求。

  《御赐小仵作》,某种程度上算是“古装刑侦和言情剧”的混合体,又或许更接近古早的戏说模式。

  

  《御赐小仵作》的机缘巧合和运气,在于这部剧出现在观众对各路华而不实大古装厌弃的端口:一边是S+大项目徒有其表的空洞、老套、勉强,另一边却是小成本小制作“小而美”模式的黑马异军突起。

  倘若以古装正剧的刑侦本格逻辑闭环标准来看《御赐小仵作》,评分很可能不会如此乐观;

  但小仵作的“错位”讨喜,或许恰恰就在于:对比各路小甜饼大虐饼的空心化和粗糙,这部相对周正。

  

  从某种程度上说,2021似乎也同样是“家庭剧小年”。

  《乔家的儿女》是正午擅长的家庭故事领域,总被吐槽的张开宙导演似乎也来到了更趁手的舒适区。

  一个渣爹和四个儿女,磕磕绊绊热热闹闹,可看之处和槽点都很多。

  

  很多剧作爱设定“气人”角色、通过“快被某某气死”来催动观众的追剧热情;然而一旦过度追求此类廉价效果,就很容易催生干瘪工具人、落入套路窠臼。

  隔壁的《小舍得》《小敏家》,延续着“小”系列一贯的风格和悲喜落点,优缺点也都明显,多部之后难免疲劳。

  在不景气的行业大势下,演员阵容规格似乎不断提升,然而剧作品相却未必总严格成正比。

  

  《理想之城》的职场众生相很见功力,群像水准在线、动态关系张力十足。

  虽说女主角一路飞升的故事线依旧有“主角光环是否开挂”的争议,但剧作中可圈可点之处依旧很多。

  

  内娱职场剧领域、近几年相对荒芜。

  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将专业事讲给各路看热闹的路人听,诚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于是,对职场剧的精深专细要求,就特别容易让位于“披着虚假职场外衣玩偶像言情”的投机路数。

  忽略真实质感、专业细节和群像立体感,一味依靠工业糖精工业砒霜,恶性循环。

  

  今年几部剧作中的职场戏份,虽然都并不尽善尽美、但都有亮点。

  (提及的不全算职场剧,只是聊其中某些职场戏份)

  《爱很美味》中的聪明打法,一半是“吐槽式”、一半是“爽”式。借夏梦的职业优势,来吐槽各路剧作乱象;瞬间让她的工作开会场合,摆脱沉闷和套路无聊感,变成谐谑有趣之笔。借方欣的职场反骚扰反击战,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共情”打法,则在于“难”。与其说是职场故事多高明多真实,不如说是对打工人难题状态的情绪渗透、让人有共鸣。

  《理想之城》最大的可贵,则在于构建了丰富有看点的职场生态,合纵连横大乱斗群像很精彩。

  

  最后要特别提及《对手》,生猛、大尺度,很有质感。

  主角设定为一对人到中年事事不如意的间谍夫妻,在杀戮、逃窜、犹豫的狠辣粗粝故事中推动进度条,很特别。

  

  2021已然过去,这两年对于电视剧从业者而言,毫无疑问很艰难。

  行业寒冬、疫情侵袭、风向变化、塌房连累等等,关关难、层层难;了不起的是,他们始终在努力。

  剧作可以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打发时间的边角佐料,可以仅仅是娱乐消费快餐产品;但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内核中一定有人文人本的光芒和力量,伴人度过漫长岁月、温暖寒冬。

  如霁色笼罩四野、或皓月婵娟千里,似春水潺潺、有余音袅袅。

  期待2022会更好。

  2021年,喜欢这两部描写女性友谊的剧,《爱很美味》和《酒鬼都市女人们》。

  这两部剧的女主角,她们既是闺蜜,又是独立的个体,她们在一起相处时闪闪发光,单独来看也是闪闪发光。

  通过它们,其实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通的「成功密码」。

  

  这两部剧,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就是它们拍的都是「三个女性」的故事。不是说成功的女性剧,都必须拍三个女性。像《欲望都市》就是四个女性的故事。

  但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基本上一个女性剧要有看点,还是要有三个或以上的女性角色。而三个女主,也基本上涵盖了现实中常见的女性类型。像这三部剧,虽然主角性格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归入这三类:普通女孩、特立独行的女孩和漂亮女孩。

  

  简单对号入座一下:《爱很美味》里夏梦是努力的普通女孩,刘净是想法很多的怪女生,方欣是受异性欢迎的漂亮女孩。

  《酒鬼都市女人们》,在电视台做企划的安昭熙是普通女孩,韩智妍是漂亮的瑜伽老师,姜智久就是油管里折纸频道的博主,这工作一看就很特别。

  △《酒鬼都市女人们》三个主角,从左到右,安昭熙(普通女孩)、韩智妍(漂亮女孩)、姜智久(coolgirl)

  为什么要拍这三类?因为她们分别代表了我们自己(普通女孩),我们羡慕的人(女神)和我们想成为的自己(特立独行的coolgirl)。这三种类型女生,最有代表性和代入感。

  尽管人设有共通点,但这不代表可以套路化。好的女性剧,肯定要角色丰满,主角可以是普通女孩,但她也得有自己的魅力点。

  好像《爱很美味》的夏梦,就塑造得很不错。从外表或者从她所追求的东西来说,夏梦确实是三位主角里最普通的。但是,她能够引起你共鸣。在职场上,她拼劲十足,不靠后台不靠手段做到了副总的位置;在爱情上,她也勇敢,忠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事业不如她的男性。

  结局夏梦有一段很戳我。夏梦和男朋友说,我从小到大都很努力,因为我害怕有一天我不优秀了,我连唯一的优点都没有了。夏梦所做的,就是我们普通女孩一直在追求的:独立、自信。她做到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在夏梦身上,我看到每一个普通女孩的韧劲。所以,我会为她的成功而落泪。

  

  普通女孩能令人有代入感,漂亮女孩要塑造得好,就不能是花瓶。

  在这两部剧里,两位漂亮姐姐都有自己的能耐。《爱很美味》里的方欣,发现老公出轨后,果断终结五年的婚姻;《酒鬼都市女人们》的韩智妍,看似“无脑”,实则无比乐观,患了乳癌的她,可以积极战胜病魔。

  其实这两个漂亮女孩,都是反刻板印象的。很多人总觉得,美女的人生就是会顺利些,实际上并不是,她们也需要面对很多困境:比如职场性骚扰,比如别有用心的追求者,比如各种针对她们外表的恶意等等。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没有谁不是拼尽全力的。

  △《酒鬼都市女人们》的韩智妍(左)和《爱很美味》的方欣(右)都遇到职场性骚扰,但她们都用自己能力反抗了。

  而且,你发现没,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好的女性剧,都是拒绝「傻白甜」的。「傻白甜」和「恶毒女配」一样,都是我们女性不大爱看到的人设,因为它们都是落后的设定,都在标签化女性。

  所以,女性剧要有讨人喜欢的女主,关键就是在受欢迎的人设中,写出人性。

  请你想一想,平时你和闺蜜见面最多的时刻是什么?

  你们的约会,其实往往是约饭。所以闺蜜相处的场景并不是在什么fancy的大别墅、上海的外滩,而往往都在餐桌上。

  

  被很多观众诟病的“爱很美味”剧名其实是导演陈正道起的(他自己后来在微博还道歉了hhh),其实对标的就是《饮食男女》,谈恋爱也好,朋友聚会也好,饮食总是作伴。

  有餐桌,才有烟火气。

  《爱很美味》里面,刘净方欣夏梦一边吃潮汕牛肉火锅,一边闲聊,一会说说“现在火锅生意是不是很好做啊?”一会聊聊“方欣你的新工作怎么样?”一会又扯到了起夏梦的买房计划(但吃也不落下)。

  

  《酒鬼都市的女人们》则是用“酒”串起了三个女人的友谊。

  在剧里,安昭熙、韩智妍、姜智久是三个热爱酒精的酒伴,三个女人的大部分交流戏都发生在五福小酒馆里,她们的约会就是下了班一起喝到挂(连三个人的群聊群名都叫做喝到挂)。

  

  而作为下酒菜的鸡爪、海鲜、紫菜包饭……更是在不经意间调动着我的味蕾。

  △韩智妍和姜智久会在夏天的时候一起去海鲜市场买新鲜应季的海鲜当下酒菜。

  没有什么,是和闺蜜吃一顿饭、喝一顿酒不能解决的。

  在那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我们会天南地北地聊,聊男人、聊工作、聊搞钱、聊八卦(最近大家的话题肯定离不开王力宏)甚至还会聊一些年龄上的焦虑。

  这两部剧,都很好地还原了这些闺蜜聊天的细节。

  《爱很美味》里面,方欣就会和朋友倾诉自己因为在职场被排挤的烦恼,就像我们吐槽老板吐槽甲方吐槽同事的样子。

  

  《酒鬼都市的女人们》,安昭熙和韩智妍辞职了,她们聚在一起喝酒。

  喝了几杯,她们又嗨起来了。那些烦人的事情都给老娘一边去。

  “辞职这件事意味着,世界上所有职业都是我们的!”

  

  请注意,男人只是饭桌上其中之一的话题,并不是全部。

  而到了真的在聊男人的时候,则更不可能存在雌竞的可能性,因为在现实当中,你会发现你和你闺蜜的审美简直天差地别,而且还经常会陷入那种“她是不是瞎啊!”的困惑当中。

  大多数时候,可能就是像《酒鬼都市女人们》一样,失恋的时候给闺蜜打个电话,对方说到XX老地方等,然后一起喝个痛快!

  

  虽然没有雌竞,但还是会有争吵。

  《爱很美味》里,三个好朋友在帮对方处理感情问题时,杀伐果断,当断则断,可到了自己,就纠结彷徨,逃避问题,简单概括就是“吃闺蜜的瓜,咽自己的苦果”。

  现实中我和女朋友的相处好像也是这般:非常希望闺蜜能好好听我的话远离垃圾场,但倒过来闺蜜在劝导我时,我却“我不听我不听”。

  

  其实这种争吵,是都市女孩的相处,其实也是一种并肩作战。男性朋友固然也很好,但有些境遇只有女朋友才懂。

  《酒鬼都市女人们》其实内核非常丧,三个女主角喝酒无非是为了逃避工作、逃避爱情、逃避原生家庭,但总有生活的野猪突然冲过来,打破一切,让她们必须面对生活的残酷,那是无法用酒精逃避的现实。

  安昭熙的爸爸在路上突然被野猪撞死意外去世,哭得无法控制自己的安昭熙一路跌跌撞撞,好在还有韩智妍和姜智久,一边帮她料理后事,一边照顾失去安昭熙。

  △韩智妍在剧集里一直都是“无脑美女”的性格,而在处理丧礼时却异常成熟,让人忍不住怀疑她平时的“无脑”究竟是不是一种大智慧

  陪伴是女性友谊中很重要的主题。

  我很喜欢《酒鬼都市女人们》里的一段,曾经做班导姜智久因为班上学生自杀的事情,意志消沉。两位好朋友安昭熙、韩智妍没有追问她发生什么事,而是让她冷静了几天以后,就像往常一样,喊她出去吃饭、喝酒。“姜智久,出来玩啊~”一句话治愈了姜智久。

  朋友,就是不需要问太多,但总是会在身边陪伴着你的人。

  当女性题材剧中真正放下雌竞,放下傲慢和偏见,才能看到女孩友谊的珍贵啊~

  

  我觉得这两部会成2021我最喜欢的女性剧,就是它们都拍出了女孩子相处的真正感觉:没有抓马的拥抱,没有抓马的争吵,日常的闲聊大多琐碎且无意义,但快乐解压。

  

  《小时代》给人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女孩子的友谊都是那般的争吵、猜疑、欺骗,但实际上女孩子之间的友谊虽然细腻,但不意味着复杂。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女性群像剧,会让女孩子们看到自己,也会让男孩子们看到:哇原来女孩子们是这么有意思的灵魂啊~

  △像《酒鬼都市的女人们》里“爱喝酒的女人”更是一种挑战了传统的设定:以往女性都是不过是酒桌上的陪衬,而如今酒桌也可以成为女人的主场。这在第一集的相亲戏里更是意味深长。

  而这些女性的群像剧,也给我们看到了来自女性观点的很多思考和人生哲学。《酒鬼都市的女人们》会感叹:所谓的职场生活,就是内心想说的话,逐渐变得毫无意义。

  《爱很美味》会站在宇宙中心打着光呼唤:我们作为女性很不容易,但我以身为女性而感到光荣。(这段虽然俗套,但还是破防了)这些来自女性视角的东西很宝贵,它或许没有那么宏伟,但它也一样深刻。

  我在想任何一个拥有“闺蜜”的女孩子,在看完这三部剧之后,都不会再畏惧三十岁的到来:没有爱情又如何?没有事业又如何?还有美好的女孩子们啊~

  拍出女性情感的美好,就是女性剧的高分密码所在!

  刚刚过去的2021年,堪称主旋律国剧大爆发的一年。

  《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扫黑风暴》《叛逆者》……每一部都有不俗的口碑。这些作品回归了正剧传统,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基本符合创作规律——尽可能把宣教意味藏在故事趣味之后。也正因如此,年轻观众们才能一边追剧,一边爱国。

  随着宫斗剧、耽改剧相继被叫停,加上清朗运动的展开,可以想见,越发空闲的国剧赛道上将有更多主旋律入场。越是这个时候,我们的眼光越该偏离主赛道,看看还有哪些作品试图提供主流叙事以外的可能。

  比如,近两年崛起的两种类型剧:女性剧和悬疑剧。前者乘着女性意识觉醒的东风,成为市场新宠;后者依托于剧场化运营,形成品牌效应。

  但在表面的烈火烹油下,却各有各的局限和隐患。尤其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越发看到一种背离现实主义创作的倾向。

  去年,火了两部女性剧,一部是《我在他乡挺好的》,一部是《爱很美味》。这两部剧聚焦的都是都市女性,前者拍的是新时代的北漂生活,后者则以“食色”为切口进入女性叙事。

  2021年末,《爱很美味》小火了一把。

  这两部剧之所以火,全凭两点,一是当代性,二是接地气。

  首先,它们拍的都是当代女性,这里的“当代”,不止是时间上的,更是意识上的。换而言之,它们探讨的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寻求自主。这无疑是个时髦话题,也是时下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最为关心的社会议题。

  其次,这两部剧在姿态上也更为“亲民”。比起另一部女性剧《北辙南辕》,剧中主角们住着大House,生活滋润,还有闲钱开餐厅。哪怕这些都是真实的,也令观众难以下咽。

  《乌鸦小姐与蜥蜴先生》中明明说女主角生活窘迫,而她却居住在精装三房的房子里。

  《他乡》和《美味》则把姿态放得很低。剧中女性们都还在为生活打拼,为琐事烦恼。哪怕是两位女老板——《他乡》里的纪南嘉(任素汐饰演)和《美味》里的夏梦(王菊饰演),这两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也都有着各自的“缺憾”——前者身患绝症,后者相貌平平。

  这些“缺憾”巧妙地平衡了观众心理,让女老板们变得普通,进而可爱。这也是主创们精明的地方,都说创作要高于生活,话虽没错,但也别忘了还有后半句——创作也要低于观众(这里指通俗文艺作品)。

  再加上两部剧对于一些生活磨难的重现,包括遭遇黑中介、刷单骗局、父母逼婚、职场霸凌……特别是《他乡》,由一个女孩的自杀为起点,结构起整部剧集,并试图探究这场悲剧背后的隐情;以及《美味》所构建的女性群像,将阶层、样貌、性格、观念等变量平均分配给三位主角,看这些变量如何成为她们的优势或阻碍……

  《我在他乡挺好的》还原了都市白领上下班挤地铁的真实场景。

  诚然,这两部剧借由对女性困境的关注,进入到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中,为作品打开了鲜活、多元的局面。但遗憾的是,这种关注却仅仅止步于陈列,并没有做进一步探究。

  在把当代女性的种种遭遇展览一番后,两部剧步调一致地滑落到“甜宠剧”的套路中。尽管与那些俗套的甜宠桥段相比,还是做了一些改良。比如把“霸道总裁爱上我”置换成了“不那么霸道的部门经理爱上了不那么柔弱的小白领”,或是“霸道女总裁爱上小奶狗”,但归根结底,它们仍未跳脱出“撒糖”的格局。

  也正是在炮制了一杯杯甜度极高的糖水后,两部剧对现实的关注被彻底稀释,进而搁置。

  女性剧集总是不可避免地滑向“甜宠剧”的套路。

  这让我想起电影学者崔卫平提出的一个说法——起点上的现实主义。她以此来评价中国特定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大意是说,这些电影一方面扎根于现实,呈现真实的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它们又难以跳脱出意识形态的框架,只得滑向一种既定的、封闭的结局。

  如果借用这一概念来形容当下的国产女性剧,也颇为合适。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是“起点上的现实主义”,也就是从一个探讨空间极大的女性叙事出发,最终坍缩为单一的恋爱叙事。

  这无疑是一种避重就轻,仿佛在说,生活中的苦都能靠爱情的甜来拯救。

  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叙事策略——用生活的苦来装点爱情的甜,进而让观众“先苦后甜”。但也正因如此,那些苦变得无关紧要,那些言之凿凿的女性困境也在一片鲜花着锦中,成为一件件虚浮的装饰。

  2021年的女性剧有多讨喜,悬疑剧就有多拉胯。

  只风光了一年,迷雾剧场就遭遇了滑铁卢。它主推的三部新作《八角亭迷雾》《致命愿望》《谁是凶手》,表现都差强人意,豆瓣评分也只有5.6分、4.1分和6.3分,早已不复当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神采。

  《谁是凶手》的豆瓣评分仅6.3分。

  如此大起大落,让人不禁要问,迷雾剧场究竟是怎么了?

  实际上,原因也不难分析,在于几点。

  首先是剧作上的高度同质化。

  《八角亭迷雾》和《谁是凶手》虽然表面故事不同,但底层都是同一套剧作结构,即多年前未被妥善处理的旧案,在今时今日又酿造了新的罪恶。相当于是过去与现在的双线叙事,最终现在的事解决了,过去的怨也就散了。

  也不光这两部,去年的《双探》《猎狼者》等剧,也都采用同一结构。

  《双探》的剧作结构与2021年其他悬疑剧集并无二致。

  诚然,这一结构非常有效。它不仅拉开了作品的时间跨度,为叙事拓展了空间;而且两条故事线之间的信息差,天然就会藏有悬念;与此同时,过去的事往往还会给主人公造成心理阴影,对人物刻画也大有帮助……但再有效的结构,用多了也会审美疲劳,更何况是如此高密度的重复。

  其次,迷雾剧场的成功,引来了流量的注意。

  看看卡司就知道,2020年的迷雾剧场基本由中生代实力演员坐镇,如《隐秘的角落》里的秦昊、刘琳,《沉默的真相》里的廖凡、谭卓。而到了2021年的新剧中,流量明星开始出现(就不点名批评了)。不用说也知道,这势必对表演造成不小的影响。

  《隐秘的角落》有秦昊担纲主角。

  当然在我看来,以上原因还是次要的,更重要是比起之前的作品,这些新剧无一例外都离现实很远。这也使得它们完全丧失了公共讨论的空间,成为一种自说自话和故弄玄虚。

  我们看之前的作品,无论《隐秘的角落》还是《沉默的真相》,都对现实有明确的指涉,且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路径。

  《隐秘的角落》是向内探讨人性的。它并不把“谁是凶手”作为核心,而是一上来就告诉你凶手的身份,然后带你深入其内心,看他如何一步步堕落。最终你会明白,张东升并非罪大恶极之人,正如王家卫评价欧阳锋的那句:“他的缺点,不过是人性。”

  整部剧更有趣的是,在张东升的对面,还站着朱朝阳,这个孩子在与凶手的对峙中,渐渐成为凶手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一过程,令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不是纯善与纯恶之间的二元选择,而是一道连续的光谱。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光谱上不停游移的一个点。

  《隐秘的角落》主旨不在破案,而在反映人性。

  《沉默的真相》是向外披露社会的。它讲述了主人公如何用十年的时间乃至于生命,与黑暗势力对抗。而主角最终为理想献祭的行为,恰恰戳中了“后理想时代”人们的软肋。

  正是借由对人性的拿捏和社会的介入,这两部剧与现实产生了深刻的交集,而这种交集最终会作用在观众的心里,成为他们窥见现实的支点。

  反观迷雾剧场的三部新作,虽然讲的也是社会案件,反映的也都是人情冷暖,但与现实的关系却若即若离。

  《八角亭迷雾》把重点放在了制造悬念和反转上。

  《致命愿望》设定在近未来,讲的是由一款帮人实现愿望的软件引发的社会崩溃。这其实挺有现实性的,但其呈现出的廉价质感以及对罪恶的浅尝辄止,却让整个故事变得幼稚。

  《八角亭迷雾》和《谁是凶手》采用更传统的叙事,前者由一桩罪案折射出一个大家庭的裂痕,后者由一件陈年旧案牵扯出多人的心理创伤。但这两部剧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过度沉迷于制造悬念和反转,把大部分情节都用在对“凶手是谁”的层层推演上,但也正因如此,它们真正想探讨的家庭问题、心理问题,彻底沦为了边缘。

  更不用说这两部剧的真凶全都是“(没来由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既不具备人性分析的典型性,也因其个人性而使得社会得以豁免。

  可以说,2021年的悬疑剧之所以风光不再,很大原因就在于它们丧失了对现实的体察,而把“悬疑”当成了目的。

  其实对一部悬疑剧来说,悬疑永远只是手段,是通往真相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通往真相的过程里,能否击穿现实,获得一种关于人性或社会的洞见。

  最近两年有个词很火,叫“悬浮”,大致是说一部作品剧情浮夸,脱离现实。

  老实讲,我看的这些剧都不算悬浮,无论是女性剧试图展示当代女性的悲催,还是悬疑剧用一桩桩命案敲开现实的硬壳,至少,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它们还都愿意触碰部分的真实,这已经挺难得的了。

  尽管我对它们触碰现实的方式有所保留。在我看来,那是一种过于轻盈,甚至是轻佻的方式。如果说大部分国产剧,那些拍不完的仙侠、玄幻、狗血的青春,是双脚离地的悬空,那么我前面提到的这些剧,则是踮着脚尖,蹭着走的。

  《皓衣行》自2020年杀青至今仍没有定档播出时间。

  你不能说它们脱离了现实,但面对现实,特别是即将触碰到血淋淋的真问题的时候,它们又表现得分外“鸡贼”,长袖善舞。

  当然我也知道,这是一种精算后的结果。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过分工业化的粗糙的时代,而大环境又并不欢迎太多的反思和表达,于是作为创作者的理性选择,就是把现实当作幌子,当作招牌,贩卖廉价的糖水和泛着化学香味的膨化食品。

  这么选择自然也无可厚非,给忙了一天的人们制造一个可以放松、乐呵乐呵的机会,特别是在内卷如此严重的当下,也算是一种功德。

  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其他选择?尤其作为观众,有没有得选?

  至少,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没看到一部国产剧超出这个格局,提供另一种接近现实、探讨现实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也是当下国产剧在百花齐放的表象下,最为缺失的一环。

  我始终认为,观众是识货的。他们能够区分货真价实的牛排和牛排味的薯片,究竟哪个更美味,更有营养。尽管食用前者需要更强的消化能力。

  但怕就怕在,创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就自以为是地投入到娱乐大工业的生产中,把观众当作“饲养”的对象,而忘记了创作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是将现实进行艺术化的呈现,使其具备旁观和思索的可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