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为什么没有列入四大名著?
文笔和逻辑太差。
首先《封神演义》是属于群像小说。
跟《西游记》这种主角为重的小说,类型不一样。
那么对比其他的群像小说:水浒、红楼、三国。
封神的水平如何?
举个例,雷震子的性格特征说得出来是什么吗?
水浒、红楼至少能有二十多个人物,光分析该文学人物的形象,都能有很多论文。
封神做不到。
列入四大名著的标准只有一个:写得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四大名著并不是哪个文学评论家提出来的,而是近代出版市场自发总结的约定俗成的叫法。直到今天出版商也把它们放在一套里出版。其实四本书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唯一共同点就是“好,受欢迎”。
今天的人对《封神演义》的评价通常是:
想象力丰富,想象力很丰富。嗯,想象力非常丰富。
优点到这没了,剩下的就全是缺点了。
《封神演义》只能说在某些特色单项上到达了一流水平,因此能位列古典名著之中。其剧情单一重复、人物形象单薄、思想陈腐落后,跟同是神魔小说的《西游记》根本没法比。
说得大一些,中国古典小说当中的精品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只有四大名著和《金瓶梅》算是第一流作品。
即使是几百年前的作品,烂的地方也不会因为隔了这些年就不烂了。在有些方面,《封神演义》跟今天的小白网文差不了多少。
女娲圣像出场:
纣王正看此宫殿宇齐整,楼阁丰隆,忽一阵狂风,卷起幔帐,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
妲己出场:
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
喜媚出场:
纣王看喜媚,真如蕊宫仙子,月窟嫦娥。
邓婵玉出场:
分明是:广寒仙子临凡世,月里嫦娥降下方。
书里总共年轻女性角色没几个,个个都像嫦娥,你能放过嫦娥吗?
特别是按照这本书的设定,降临凡世的蕊宫仙子不就是龙吉公主吗?个个都长得像她,你考虑过龙吉公主的感受吗?
类似的还有什么“大红袍上绣团龙”、“大红袍,玉束带”,估计是封神世界男士爆款,人人都穿。
连外貌描写都这么不走心,性格描写更是千人一面,都像是游戏里台词固定、原地打转的npc一样。
更严重的是,有些地方明显抄袭《西游记》,熟悉《西游记》文本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如《西游记》中赤脚大仙出场: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出场: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详云更异常。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廖,福经洪波语岂狂。修成舍利名胎息。请闲极乐是西方。
明显后者是抄袭。因为前者的背景是赤脚大仙拿着枣梨献给佛祖。后者情景不对。
这样的雷同随处可见,而且明显都是《西游记》合理,《封神演义》不合理。
中国古典小说,我大部分是在初中看的。当时是先看的《三国演义》,紧接着看《封神演义》。
你们知道刚看完《三国》再紧接着看《封神》是一个什么感觉吗?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读啊。
举个例子:
《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仅仅用了500余字,可是整个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华雄武艺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写,只说俞涉出战被杀,然后潘凤出战又被杀,用两员大将的死,来反衬华雄的勇猛。于是十八路诸侯束手,袁绍感慨“若吾上将颜良文丑在,何惧华雄”,将华雄之威势、诸侯之无奈描摹如画。于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笔压抑半天,至此一扬。然而却并没有让关羽立刻出战,又紧接着是袁术之喝问,曹操之劝解,激得关羽立下了“如不胜,请斩某头”的誓言,至此文笔又是一扬。这回该出战了吧?然而作者又轻轻荡开一笔,去写曹操斟酒,关羽却又不喝,说“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这又是一抑一扬。然后才是关羽上马出战,作者却又不正面描写,只说账外金鼓齐鸣,人马呐喊,账内人皆变色。然后就是“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区区五百多个字啊,情节居然如此起伏,读者的心被紧紧抓住,一会被压抑入九地,一会被高扬入九天。而且还有人物描写,阿瞒可儿、袁术枯骨,寥寥数字,描摹如画。再如关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来”一句,平淡之极,却又高傲之极,非关羽不能如此说话,换其他任何人来,又是另外一番口声。
再看《封神演义》,譬如破十绝阵。十个大阵,写来一模一样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后再派人破阵。第一个阵如此破,第二个阵如此破,第三个阵如此破,一直到第十个阵也是如此破。毫无变化,毫无波澜,名为十阵,实则一阵。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说的温酒斩华雄,只有五百多个字,然而却是一片崇山峻岭,而《封神演义》中破十绝阵,前后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万的字数,却只是一片篮球场,——而且还是水泥地的。
《封神演义》作者不是不想起伏,譬如破阵之时,先死一人,然后再破阵,这就是他存心要制造的波澜,然而,这种情节并非是基于逻辑的,而是作者给硬加上去的,以至于别扭之极,毫无道理。——任何人读书至此,都要问一声:“既然第二个人就可以轻松破阵,为什么又要派第一个人去送死呢?”作者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只能用“天数”来强行解释,然而这一理由非但毫无说服力,反而陷入宿命论中,更加拉低了小说立意。
在人物刻画上也是如此。
十绝阵每被破一阵,闻太师就“大怒”,然后大喊一声“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休走。”催动墨麒麟追上前来,然后这边出去一个人劝他:“闻道兄不必如此,这才破了一(二、三、四……)阵,还有九(八、七、六、……)阵。”于是闻太师就又回去了。
十次啊,整整十次,闻太师每次都这样,毫无变化。——作者这样写,无非是要描写闻太师性如烈火的性格,然而实际效果是什么?
说到这里,又想起《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了。关羽义释华容,把曹操放了过去,曹操后面的兵马一看要跟着一起过去,关羽大喝一声,众曹兵哭拜于地。这时张辽催马来到,关羽看了看,“长叹一声”,全部放了过去。
——你看这里关羽内心的挣扎,先放曹操一人过去,这是心软了。然后大喝一声,不许众曹兵过去,这是强行压制心中感情,准备执行军令。紧接着张辽来到,两个挚友面面相觑,张辽无言,关羽亦无言,然而其心中波澜可知,最终长叹一声,“并皆放去”。也是区区百余字,可是关羽内心的斗争如在眼前,关羽这个人物一下子就活了过来。
我们再看封神中的描写,第一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第二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第三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第四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被劝了回去,……第十阵破了,闻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过来,被劝了回去。
看到这里,我心中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笑。
说到人物描写,鲁迅先生批评《三国演义》,说他“状刘备之仁近乎伪,状诸葛之智近乎妖”,那么《封神演义》呢?举个例子,武王伐纣,到了朝歌城下,诸侯和纣王大战,这时武王怎么说?他说“哎呦,臣子怎么能和君王打呢?太不体面了,赶紧别打了吧。”——当时我读到这里,我就心里纳闷,你不想打,你带这么大军破关斩将,跑来干嘛来了?如果说《三国演义》里状刘备之仁近乎伪,那《封神演义》里文王、武王之仁就近乎弱智了。
然后下面姜子牙的举动更加令人无语。他说“好吧好吧,既然大王不想打,我就叫他们收兵。”然后命人擂鼓。——这是把武王当猴耍了啊,读到这里,我更加确信武王应该改名叫司马衷了。
这就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描写,写圣主仁慈近乎弱智,写姜尚多智近乎玩闹。
《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智慧,总是智珠在握,胸有成竹。而《封神演义》中呢?魔家四将围困西岐,城里没粮了,只够吃十天,姜子牙怎么办?“哎呦,这可怎么办?算了,不管他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果然,第八天,神仙派人送粮来了,姜子牙大喜:“哎呀,果然是事情危急的时候就有人来救啊,元始天尊没骗人啊。”——这纯粹一个撞大运的,扯什么贤才?扯什么智慧?
所以,你看这就是《封神演义》和四大名著之间的区别。两者区别大到什么地步呢?如果说四大名著是诺奖级别的作品,那《封神演义》就只是起点级别的,——而且还是唐家三少写的。
当然,《封神演义》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最大的长处,就是它的宏大的设定,以及恣肆汪洋的想象力。《封神演义》作者的野心是很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他要“代天封神”,要在宗教的、国家的体系之外,重新创造一个众神谱系,这个野心太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自《封神演义》一出,各种其他的神系马上式微,于是在中国人心中,泰山大帝就是黄飞虎,财神就是赵公明,雷部天尊就是闻仲,甚至你到佛寺中去,四大天王也是魔家四将的造型。一个由小说创立的神系,完全取代了宗教自身的神系,渗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义和团时,团民做法请神上身,请的全部是《封神演义》中的神。这是《封神演义》最大的胜利,——也是设定党的胜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十绝阵,打了十场,八场都没法算稿费。当年种命一个镜头来回用被人骂到现在,许仲琳用了八回还好意思腆着个脸凑到名著里?至于凑不够三百六十五人,硬弄出个万仙阵送一波人头,现在的三流网文都不敢这么放肆。文学史课本给的评价非常中肯:文笔粗糙、格调不高,除了哪吒闹海一节之外,全书缺乏可看性。
《封神演义》是影响力仅次于《西游记》的著名神魔小说,全书以富于神话色彩的描写表现了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清代代梁章拒在《浪迹续谈》中说:“《封神传》是明代 一位饱学儒生所作,意欲与《西游记》《水浒传》鼎足而三。”但尽管影响力、知名度很高,位列四大名著的却是《西游记》而非《封神演义》。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封神演义》与《西游记》同属神魔小说题材,而《西游记》的水平要远远胜过《封神演义》。
《西游记》的语言特色具有很高的成就。行文中,人民生活的口语被吴承恩信手拈来,富有变化的句法导致文字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于是《西游记》的文笔流利通畅;而作者叙事之时,又脉络清晰,干净利落。虽然《西游记》的主旨在于修心,但毕竟主角是动物,而童心也是修心的重要一环,于是《西游记》的很多情节都具有童话色彩,如平顶山单元太上老君的法宝紫金葫芦、羊脂玉净瓶需要叫名字,等对方答应了才可以吸。而紫金葫芦和羊脂玉净瓶是老君乘药的,同章节老君的其它法宝,幌金绳是老君的腰带,芭蕉扇是老君的扇火扇子,唯有七星剑被老君用于炼魔,生活用品占据五分之四,读来自然颇为亲切。
西游记
而《封神演义》的文笔,虽然整体上流畅,但叙事手法并不高明,往往是平铺直叙,固然无过,却也无功,只能说中规中矩,并无甚妙笔。而语言相对书面化,却又缺少清雅端丽的色彩,显得枯燥平淡,虽侧重于叙事,却颇让人感觉"质胜文"。而《封神演义》的法宝虽然繁多,却远没不似《西游记》那般给人印象深刻,往往是报菜名式的一走而过充场面:
罗宣见子牙众门人,不分好歹,一拥而上,抵挡不住,忙把二百六十骨节摇动,现出三头六臂,一手执照天印,一手执五龙轮,一手执万鸦壶,一手执万里起云烟,双手使飞烟剑。
罗宣这里一次出现四种法宝,但是它们既远离人的生活,很难让人有直观联想,同时作用又都是放火,雷同程度极高,完全没有区分度。同样是数目繁多的法宝,留给人的印象比之平顶山章节堪称天差地远。
《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同样是注重描写人物神奇性的,但是《西游记》在种种瑰丽的想象之外,对于人性的描写却是丝毫不缺。且不提浓墨重彩的唐僧师徒五人,便是只存在于章节的红孩儿、金银角、牛魔王、蝎子精,也都塑造得非常成功,能给人留下深厚的印象。可以说《西游记》是兼顾了神奇性和人性的描写的。
而《封神演义》注重神奇性,基本上随便哪个异人,都是或三头六臂、或青面獠牙。杨任的眼中手、雷震子与辛环的肉翅、土行孙的地行术等,均描写得十分神奇。但是对于人性,《封神演义》的描绘却有所逊色,除了哪吒、云霄、闻太师等极少数人物性格鲜明,大多数人物的性格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昆仑十二上仙的满口天命、上阵论道,截教中人的自恃强大、目中无人,都几乎是一个模板;而妲己这种典型人物虽然阴狠毒辣,但她与胡喜媚、王美人也并无多少区分度;姜子牙则非但懦弱无能,就连忠厚这一着力塑造的性格特点也被作者信手打破——姜子牙曾承诺投降不杀后还是杀了俘虏。而黄飞虎这等占据了巨大篇幅、左右商周国运、一门都是武艺极高的重要角色,居然除了“忠义”这一标签外说不出任何性格特点,足见《封神演义》在重视神奇性的同时何等忽略人性。
《西游记》中未必没有公式,唐僧问孙悟空到了没有——孙悟空说没有——出现妖怪或妖怪的陷阱/孙悟空离开——遭遇妖怪——唐僧被抓——孙悟空降妖成功/孙悟空降妖失败求援——继续上路"这个公式基本适用于全书。但是不同的妖怪,特点也各不相同。法宝无敌的青牛、黄眉,一个是见招拆招收兵器、神通的守,一个是直接打包带走的攻;有AOE的强者黄风、多目,一个是大范围干扰伤害,一个是低机动高伤害攻击。而妖怪阻碍取经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其实为了吃唐僧肉的并不多,正巧遇到取经团的如黄风怪;为了别的目的作恶被取经团阻碍如奎木狼、玉兔、九头虫;设置陷阱等人上钩如青牛;寸心代替取经团如黄眉、六耳猕猴;因为家族恩怨而阻碍如牛魔王……可以说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
但是《封神演义》却不然。《封神演义》阻碍周军方的角色的出手,几乎清一色或为申公豹说动,或为同门出气。而斗法风格也千篇一律,往往是商方布阵赢了几场,等周方对症下药地出手破阵,而后继续前进。斗法法宝也千篇一律,几乎只有飞行道具类法宝如定海珠、番天印等与魂魄攻击法宝如无名幡等两大类别,能脱离这两大类别的法宝如太极图、山河社稷图都属于极少见的。而人物死后,又是清一色的“一道灵魂往封神台去了”。这一现象以十绝阵为最——先让一个炮灰送死祭阵,然后专门对症下药的人去破阵,破阵后闻太师愤怒出击,被黄龙真人拦住说“还有几阵”。几乎就是换皮复制粘贴。
虽然《西游记》反封建是特定时代的宣传需求,但是《西游记》在以修心为枢以外,对于封建时代的不公、腐朽没落,倒也并非没有揭露:尽管妖魔作恶多端,在孙悟空即将除恶时,主人都会出现维护他们,甚至金银角这种已为孙悟空杀死的,也被太上老君复活了;观音这种做了很多好事的正面人物,一样包庇灵感大王、贪下如来让她给神通广大的妖王戴上的两个箍自己用。而九个人间的国度,也有很多"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如车迟国、比丘国、灭法国。《西游记》除修心这一主旨思想外,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也是不留余力的。
而《封神演义》在思想上,虽然也有通过歌颂武王伐纣、反驳伯夷叔齐来批判封建道德观,但是宿命论的观点贯穿全书。即使没有女娲,纣王的灭亡也是命中注定的;每个参加商周之战的也不过是来"玩天地之劫数,成气运之迁移",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也感慨天命让他们不断在红尘中走。这一浓厚的宿命论极大限制了《封神演义》的思想价值。
尽管《封神演义》拥有种种缺点,但是它能有今天的知名度,还是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丰富的想象。《封神演义》独创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不同于以往任何神魔小说,也不同于道教体系,其诞生后,反过来影响了某些道教派系、后世神魔小说创作与一些民间信仰。而无论是雷震子的瞬息万里、哪吒的三头八臂、杨戬的八九玄功、吕岳余德的瘟疫传播、高明高觉的千里眼顺风耳,都引人入胜,三教教主的斗法更是达到了巅峰。因此,在想象力方面,《封神演义》是不输西游的,但奈何作者限于笔力,虽给今天的洪荒、玄幻留下了许多素材,却未能将之圆满驾驭。
因此,《封神演义》在文笔、人物、情节、思想均不如《西游记》的前提下,与《西游记》同是神魔小说,还比《西游记》创作得晚,又抄袭了不少《西游记》的韵文,只凭借可以与《西游记》抗衡的想象、设定,不足以进入四大名著,也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的。